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高中部>学生园地

高三学生读者随笔

高三学生读者随笔

文章来源:中学部 作者:中学部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6日 点击数:929 字号:

走出历史怪圈

高三(3)班

石天炜

在2010年第21版的《读者》读到《历史课》这篇文章,文中介绍的王雄老师的讲课方式,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总以为高中的应试教育,分数决定一切,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或题海战术。如今看来我实际上还一直处在历史的怪圈中。

从小我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初中开设历史课起就凭着一腔热情投入进去。上了高中发现当兴趣逐渐被分数左右时,当初的一腔热情也就所剩无几了,可为了考试有一个好分数,我只能默然接受现实的历史课堂。我想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历史课只能这样。今天偶然的发现让我“又相信历史了”。

王雄是江苏省扬州中学的一名高中历史老师,同样面临高考的压力,他对同学们说:“我希望你们在高二时就能培养起一种历史思维,为的是超越高考,而不是仅仅应付考试。”一种思维方式远比一次考试来得重要,这种跨越考试的理念让我对历史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习太过被动,但如果拥有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将兴趣融入进去与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这种兴趣带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我的一个大问题。

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课本也有主观成分。如抗日战争,史实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抗日,国民党的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作战,为抗日主力军。而自初中学历史时起,书本中就将国民党爱国将领功绩一笔带过,大量篇幅赞扬共产党抗日贡献。在我看来史实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评价只能误导学生。而课本上的观点往往与考试挂钩,这又让我迷惑,究竟如何理解课本内容?

王雄又给出了答案,“我会告诉学生,课本上的内容往往代表着一种观点,你应该了解它,但不一定要信仰,历史教科书如何写,实际上是以更为重要的问题的理解为依归,那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公民?”王雄说。

这种观点让我看课本时不再纠结,观点只是编者的,我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一旦走出了这种历史怪圈,许多问题似乎迎刃而解,这种对历史的新认识的确能给许多依旧在“圈”里的孩子一些启发,兴趣or分数两者是可以兼得的,对待历史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书本只是其中一种。

你不必是个特殊的人

高三(3)班

祁钰丹

闲暇之余爱翻看一些不一样的书,换换心情。偶然看到《读者》第20期的一个小故事,颇有感触。环球航海,这并非易事。澳大利亚17岁的小姑娘沃森却独自驾着10米长的小帆船开始了她的航海历程。一路狂风巨浪,狂风曾撕破船帆,10米高的巨浪甚至抛起她的小船,危险重重。最难耐的还有孤独和寂寞。她吃着乏味的饼干,没有菜,小船被海水反复“洗礼”。尽管条件如此恶劣,沃森始终坚强乐观,从未动摇过她的决心。

沃森并不承认自己是个英雄,而只说是个坚持梦想的女孩。她曾这样说:想做成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并不难,你并不必是一个特殊的人。你只需要一个梦想,坚信它,并为它努力奋斗,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羡慕沃森,我想要这样的生活。我很感动,不仅是为她的勇气和坚强,更是为了她那一句:你不必是一个特殊的人,只需坚信梦想即可。思索这句话,忽然感到忙碌的高三生活仿佛有了一秒短暂却清晰的停顿,喧嚣远离耳洞。

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在坚持什么?

校园内游走,感觉时光不经意从的从指缝快速消逝,我就这样突然从一年级跳到高三,过着紧张充实的生活,却又有些浑浑噩噩。如果说考学时为了接受更高的教育,做个出色的、“特殊”的人,那么我的梦想呢,它究竟是什么?即将报考,看着招生册一堆堆的专业,我有些迷茫,该选哪些,哪些是我喜欢的?

儿时的梦仿佛早已离我很远了,我只浅浅记得她的一个背影。以前的我喜欢舞蹈,想把她当做事业发展;现在的我仍旧喜欢她,只不过只做爱好,学业忙时便无暇顾及,弃之一旁。我也曾纠结过如何取舍,学校的成绩排名让我不自觉地就选择了放弃,投身书海之中。我真的很佩服沃森,一句简单的坚持梦想,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去实现啊!

一模将近,紧接着便是高考志愿报名,我的心思却游移不定。选择喜欢的专业还是好就业的专业,无论结果如何,这都将是我未来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老师所言,也许很多时候,兴趣只是一个个美丽的梦,而学到更多的懂得更多的东西,才是梦想。也许就该如沃森所言,不必做个特殊的人,只需坚持梦想。也许就如老班所言,平凡的人不一定都能实现梦想,但曾经有过,我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其实也不错。

在这里我认识了别样精彩的她们

高三(3)班

李天祎

这是我在《读者》人物版中读到的故事,在这里,我认识了别样精彩的她们。

白百合:梦想就是结婚生子

“刚赶完杂志拍摄,浓妆依旧,身着T恤长裙,趁着记者提问悄悄在桌子底下踢掉平底鞋,抱膝而坐。”怪不得不止一人说她不适合娱乐圈,白百合这个生性自由散漫、爱健步如飞的装束,干净、大方的女生,的确平凡而不平庸。我喜欢她真实的个性。“在张艺谋到附中为《幸福时光》选角色,白百合参加了试镜,在小品表演中她被要求扮演一个逆来顺受的女主角,结果男主角一冲她发火,她便拍着桌子反击。”落选的她倒是得到了张导的含笑鼓励,可见,这个骨子里单纯简单的真实女孩,内心深处未尝不蕴藏着巨大的表演力量。

白百合一毕业就结了婚,24岁就拥有了圆满的三口之家,相比当明星带来的无法预测的人生可能性,她更相信遇到好人就嫁了这样的朴素道理,她的理由更让我喜欢“我没有说结婚要趁早,每个人遇到自己另一半的时间不同,我只是不觉得挑选对象的过程是有趣的事情。随着你不停地寻找,想法越来越多,你对那个人的要求也就多了,不再单纯简单。”爱情、人生,追求的就是单纯幸福而已。

这就是我在《读者》人物版的文字中更进一步了解到的百合,她说:“人生不可能永远顺利,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想想老师曾对她说过的那句‘人生会有三次大起大落’,也就容易接受了。”我相信她的简单快乐会感染很多很多人,那其中就包括我。

李娜:童年的委屈

谈到李娜,这个网球界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女子总被我们亲切的称为“娜姐”。想起她前不久的澳网赛事更是牵动国人的心,我记得微博上,上到娱乐圈明星、企业知名人士,下到平凡岗位的职员、学校学生,无一不为她加油鼓励,喝彩祝福。这个如今取得诸多奖项成就的网坛一姐,背后的艰辛却不像那些辉煌所让人熟知。有人说她太傲,说她脾气暴,而我在《童年的委屈》这篇文章里看到了她特别的成长经历,她个性不羁的理由。

“父亲患癌症离世,是受了罪走的。十四五岁开始,她为养活自己和母亲打球。”——这就是她在人们眼里那么坚强、那么倔强硬气的理由。她要过早地撑起坎坷的生活。在我看来,在她的成长阶段,她网球教练对她的性格塑造的影响是很大的。“教练是个刚正的人,但脾气很暴。如果队员做错了,说一遍不改,立刻就炸了;如果连续失误就一把推开,大声呵斥‘滚滚滚’”。后来,李娜对自身的要求才会也这般严苛吧?像她自传里写的“再犯错误时,我已经不需要别人对我吼叫了,我自己扮演了原来教练的角色,甚至更残酷。”读到这里,她的强悍会让我有种心疼的感觉。

这是李娜,她是中国第一代离开体制单飞的职业网球运动员,中国第一位获得女子网球大满贯公开赛冠军的选手,坚强的她,严厉的她,硬气的她,叛逆的她,而她的性格形成却有着太多不曾言说的理由。她告诉我她渴望的自由和她永不屈服的战斗。我也思考着她那值得思考的人生。

一个如淡茶,一个如浓酒,不同的性格与人生都饱含深意,让我倾心。这就是我在读者的人物版中读到的故事,在这里,我认识了别样精彩的你们。

我们的北京故事

——读陈思成《谁的北京故事》

高三(1)班

赵思尧

翻开2012年第13期的校园版《读者》第10页,读完陈思成的《谁的北京故事》,我想了很多。

北京很大,大得可以承载所有人的梦想;北京很小,小得几个年轻人的青春纠葛就是一部电视剧。一部《北京爱情故事》让很多人看到了陈思成的才华,也让我开始关注这个成熟并带有一丝张扬的年轻人。

陈思成被上戏开除后考进了中戏,开始了他在北京的生活,他形容北京是个大男人,上海是个小女人,对于陈思成,北京包含了他的全部,他的学业,他的事业,他的梦想以及他的爱情。陈思成对北京满满的期待与信心深深的打动了我。

我是个北京人,准确的说是个拥有北京市户口的人,在我的思想里,北京并不完全属于我。住在北京的郊区,从小成长在那里的我,深深的爱着那里的蓝天,那里空气中弥漫着的泥土的气息,习惯了早晨被阳光叫醒,通过干净的落地窗,阳光几乎可以照满到大半个屋子,我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院子里的月季花,还有它上面嬉戏的小蝴蝶。这样的生活,让我有了简单的性格,不习惯忙碌,不习惯急躁,甚至不习惯大喊大叫。

后来到北京,莫名的害怕晚上出门,因为我害怕北京的夜景灯。它是丰富,很亮,甚至可以照的像白天一样,但它给我的感觉总和阳光和月光不一样,它完全给不了我阳光所给予的那份充实和安全感,它有的只是丰富绝不是充实。我总觉得北京像一个闪着光的大盒子,外表看上去很闪亮,可是让人内心很空很空。我曾有一次在很晚的时候坐车贯穿了整条长安街,路上形形色色的灯与各色各样的人让我害怕了,车厢里人不多,我坐在最后一排,不知是想家了,还是迷惘了,一时间望着北京的夜景竟泪流满面,在心底一遍一遍地问,北京我到底能不能融进你?

陈思成说:“在支离破碎中,经历过绝望,痛苦,磨炼,重生后,我们渐渐长大。”我觉得这句话很深邃,我不知道十八岁的人生算不算长,但是真心的觉得高三这一年会磨炼我。成绩总上不去的时候其实自己心里最难过,真的是努力过了,但是收获好像几乎没有,有时候会自己开导自己努力了,自己就不难过,但现实不是这样的,所有的人看的只是结果,唯一能说明你努力了的证据就是高分,我真的不知所措且有些疲惫了,一而再的付出,没有回报,但还好的是,一直没有想过放弃。我同意陈思成说的:“不管你的青春岁月里遇到多苦的事情,你还得继续下去。”

也许,我和陈思成对于北京有着千差万别的感觉,但相同的是,在北京这片土地上,我们都尽力的拼搏奋斗着。

谢谢你让我不寂寞

高三(1)班

莫雪珊

在2012年第21期校园版《读者》上,我读到了庄羽的一篇文章,叫做《谢谢你让我不寂寞》。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很多,尤其让我想起了曾经的那个自己。

有时候,我时常在想,是不是每一个女孩子的初恋都是暗恋。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只盯着一个男孩子看,而且是无声的,令人难以察觉的,只是偶尔会幻想,如果我们能在一起会是怎样。这样的暗恋对谁都没有困扰,所以在我看来,很好。我对暗恋这种行为的喜欢远远超过了正大光明的热恋。

暗恋是一种奇妙的感情。这种感情以异性为载体,实际上却是一个人单方面感情的输入与输出,与他人无关,自然可以在自己心里恋得无所顾忌。我经历过,所以晓得。表面上看来,暗恋是两个人的事情——暗恋者和被暗恋者。然而,其实暗恋只是暗恋者一个人的事情,暗恋者所有的感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只关乎自己。

虽然暗恋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是它却让我经历了很多,懂得了很多。至少,在暗恋的那段日子里,我的心是满的,并不寂寞。

我学会了偷偷地窥视,学会了向日葵般灿烂的笑容,学会了怎样不留痕迹地关心一个人,也学会了怎样不留痕迹地割舍一份本不属于自己的感情。我的喜欢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和被控中摇摇晃晃,跌跌撞撞。最终也似吹皱的湖面一般,归于平静。

至今我也不知道我曾经暗恋过的那个男孩有什么与众不同。也许,我喜欢他,不因为他的帅气,不因为我有多孤寂,只是因为阳光很好,他走过我身旁。暗恋就是如此的荒唐。

渐渐的,我仿佛明白了,我所真正喜欢的不是那一个男孩儿,而是认真地喜欢那段荒唐岁月。

那个男孩的轮廓在我的脑海里日益模糊起来。只有那暗恋的欢喜与悲伤在我的日子里愈发清晰起来。

我只想对那个被我暗恋的男孩儿说一句:谢谢你让我不寂寞。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