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漫谈(一)
拔萃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关心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捷径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能跻身于朝阳区教育的先进行列?我的回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课堂45分钟,运用好以下三个教学策略,即教学目标为导引、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学信息及时反馈补救的教学策略。今天先说教学目标的问题。
教学目标之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上课没有目标或目标意识不强,教学行为游离于目标之外,教学工作就成了无效劳动甚至是有害劳动。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行为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的描述,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里首先涉及的是教学目标的第一要素,就是教学行为的主体。谁是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框架中,主体是教师。上课关注的就是教师讲得是否清楚精彩,是否把应该讲的内容讲完了。如果有一堂课,教师讲得很精彩,有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的学生,和教师互动得很好,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那么这一堂课按传统的观念就是好课。但是,按今天的观念来看,这就不是好课。因为当代课堂教学的理论则视学生为主体,教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地学习获得。像上述所言的课,还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跟上教师的思维,没能与教师的教同步,他们每天都在丢失着应该掌握的东西。鉴于此,我们在谈及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该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的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第一要素(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后,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另外三个要素:行为、条件、标准。“行为”是指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使用外显的行为动词,即用可以观察的、具体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以便了解是否已经达到目标。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了解水平的有“说出、背诵、选出、描述”;理解水平的有“解释、说明、比较、概述、分类、概括、判断”;应用水平的有“应用、使用、设计、解决、证明、评价”等等。“条件”是指教学目标必须表述清楚学生的学习结果(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如说明是个人还是小组或在老师指导下,用什么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用多少时间等等。“标准”是指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说清楚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通常和程度、数量有关。
其次是教学目标的编制与表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超越知识技能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因此,我们在编制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同时,我们又要明白,三维目标,三者各自独立而又互为一体,而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核心。
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如何编制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比较困难的技术问题。下面请允许我借用两个例子说明。如在语文学科中,我们常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议论文的能力”之类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这样的表述是不符合要求的,首先是主体不当,谁培养,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次是要求不明确,什么能力,在什么条件下达到什么标准,如何检测。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阅读文章,找出论点论据,说明所用的论证方法。又如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有人是这样来描述教学目标的,“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定义”什么是“掌握”、“了解”、“理解”,在什么条件下“掌握”、“了解”、“理解”,又如何检测,这些都不明确。如果这样表述就符合要求了:1、9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那些用途2、边试验、边观察,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3、比较五个化学变化,讨论并概括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
还有,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效果的评价目标。一堂课下来,效果究竟如何,必须予以检查才会知道。今天我们不仅关注教师讲得是否清楚精彩,是否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更关注课堂教学的即时效果,即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很简单,对照教学目标出题检测。在这个时候,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目标,出一道或几道题目对应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让学生解答。对应某个知识或技能点的题目做对了,说明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做对的学生越多,目标的达成度就越高。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学生学习目标的高达成度。因此,我们要求每个教师,上每节课以前都必须事先拟好一套针对教学目标的练习题,以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进行检测评价之用。
至于如何以教学目标为导引来开展教学活动,限于篇幅,以后在谈及“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策略”时再行表述。(待续)